在 2026 美加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 18 强赛中,国足主场 0-2 负于澳大利亚,彻底无缘直通世界杯的资格。赛后,关于国足是否应通过附加赛继续冲击世界杯的话题引发热议。有观点认为,以当前国足的竞技状态和阵容体系,强行跻身世界杯或许并非最佳选择。
技战术短板暴露,世界杯恐成 “灾难场”
此役过后,国足已连续七轮未尝胜绩,小组垫底的排名印证了球队整体实力的差距。记者裴力在赛后直言:“国足可以进附加赛,但最好不要挺进世界杯。” 他指出,当前球队的战术体系仍显松散,攻防转换缺乏连贯性,若面对南美或欧洲劲旅,恐将遭遇更大幅度的失利。
事实上,国足与澳大利亚的历史交锋已长达 41 年未在主场取胜,双方实力差距一目了然。面对世界杯常客,国足上半场仅 3 次攻入对方禁区且无射正,后防线多次出现低级失误,暴露出阵容磨合不足、关键位置缺兵少将的问题。尽管下半场归化球员塞尔吉尼奥和 19 岁小将王钰栋的登场带来短暂起色,但整体颓势难掩。
留有余地,为未来蓄力
裴力的观点得到部分业内人士的支持。他们认为,若国足勉强晋级世界杯,可能因实力悬殊沦为 “陪跑者”,反而加剧外界对中国足球的负面评价。与其在国际舞台上 “颜面尽失”,不如借此机会聚焦青训与阵容建设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近期 U22 国足在盐城邀请赛中夺冠,U20 亚洲杯也展现出新生代球员的潜力,如王钰栋、刘诚宇等小将已逐渐崭露头角。专家建议,给予年轻球员更多成长空间,待下届世界杯周期,或能形成更具竞争力的阵容。此外,国足若能在 6 月对阵印尼、巴林的比赛中全胜,仍有机会通过附加赛保留希望,但需面临 “魔鬼主场” 和净胜球劣势的双重挑战。
长期规划才是出路
中国足球的问题远非一次世界杯参赛资格所能解决。历史经验表明,急功近利的政策往往适得其反。例如,2002 年国足首次晋级世界杯后,国内青训体系反而陷入停滞,联赛乱象丛生。如今,国际足联将 2026 年世界杯扩军至 48 队,亚洲获得 8 个名额,看似机会增多,但本质上仍需实力支撑。
j9九游会国际新华社评论指出,中国足球改革需 “久久为功”,需从青训体系、职业联赛、足球文化等多维度入手。短期内,国足应专注于 6 月的 “生死战”,但若最终无缘世界杯,也未必是坏事 —— 这或许能倒逼行业反思,避免盲目追求成绩,转而夯实基础,为真正的崛起积蓄力量。
正如前国足主帅米卢所言:“中国足球需要耐心和正确的目标。” 当球迷在杭州奥体中心高呼 “继续战斗” 时,或许更应期待的是,中国足球能在低谷中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,而非执着于某届世界杯的短暂荣光。
